图片
图片
图片
从“垂垂一月雨,平陆白浪翻”到“两山一月雨昏昏”,看古人如何用笔墨锁住连月阴雨的苍茫与生机——这不是普通的雨,是淹没稻田、冲毁田埂的“天水”,是困住病客、催动归雁的“诗雨”,更是宋元明清诗人笔下“以雨喻世”的千古绝唱!
图片
图片
1
图片
始晴至城东别墅二首
方回〔元代〕
不堪一月雨,才得一朝晴。
涨水声犹悍,初蝉语未成。
目专便旷野,身偶出荒城。
无客仍无酒,林塘觉更清。
方回此诗以雨后初晴为背景,融自然景致与幽独心境于一体。首联“不堪一月雨,才得一朝晴”直陈久雨乍晴之喜,暗含对天时的敏感。颔联“涨水声犹悍,初蝉语未成”以动写静,水声之悍与蝉鸣之稚形成对比,凸显夏日初晴的生机与未全舒展的静谧。颈联“目专便旷野,身偶出荒城”转写自身行迹,旷野之目与荒城之身,透出隐逸之趣。尾联“无客仍无酒,林塘觉更清”收束于清寂之境,无客无酒而觉林塘更清,凸显诗人超脱尘嚣、独赏自然的澄明心境,体现元代文人尚“清”的审美取向,语言平实而意蕴悠长。
图片
图片
2
图片
湖上被水有感二首
黎廷瑞〔宋代〕
汲汲湖上叟,种瓜湖上园。
晨夕自抱瓮,长此苍玉丸。
所希烈日中,消彼行人袢。
垂垂一月雨,平陆白浪翻。
屋庐且已没,根蒂那复存。
初心竟何如,天意吾奚言。
黎廷瑞此诗以湖上老叟种瓜为切入点,暗写水患之痛。首联“汲汲湖上叟,种瓜湖上园”勾勒出勤苦农夫形象,“晨夕自抱瓮”细节见其劳作之艰。中二联笔锋陡转,“垂垂一月雨”致“平陆白浪翻”,屋庐淹没、根蒂不存,灾情之烈跃然纸上。尾联“初心竟何如,天意吾奚言”直抒胸臆,将个人辛劳与天意无常相映,既含对民生多艰的同情,又暗寓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全诗语言质朴,情感沉郁,真实反映了宋代南方湖区水患频仍的民生图景,体现了宋诗“以文为诗”“以事为诗”的写实传统,无矫饰之笔,尽显历史真实。
图片
图片
3
图片
久雨二首
刘克庄〔宋代〕
倏暖俄寒气候偏,未梅一月雨连绵。
移床自笑无乾处,炼石渠能补漏天。
风卷杜陵几重屋,江通甫里百弓田。
谁言野老无忧责,据枕终宵不得眠。
刘克庄此诗以“久雨”为引,抒写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首联点出气候异常、雨势连绵,暗喻时局动荡;颔联自嘲“移床无乾处”,以女娲补天之典反衬人力之微;颈联借杜甫“杜陵屋”、皮日休“甫里田”之典,暗喻田庐损毁之广;尾联直指“野老忧责”,道出农人无眠之痛。全诗融个人困境与民生疾苦于一体,语言质朴而沉郁,既见宋人“以诗为史”的写实精神,又显刘克庄“忧国忧民”的士人风骨,无夸张矫饰,尽显历史真实与人文关怀。
图片
图片
4
图片
偈颂二百零五首
释正觉〔宋代〕
一月雨,半夏凉,蒲团禅板坐相当。
泥牛踏破澄潭月,光影芒芒夜未央。
释正觉此偈以“一月雨”起兴,融自然时序与禅修境界于一体。首句“一月雨,半夏凉”点明雨季时令,暗喻禅修需顺时应机;“蒲团禅板坐相当”直写禅床坐禅之态,体现僧家日常。后二句“泥牛踏破澄潭月,光影芒芒夜未央”巧用禅宗意象——泥牛喻虚妄执着,澄潭月喻清净本心,踏破即破除迷障;光影芒芒则状禅修中无边无际的空明境界,夜未央更显禅境深永。全偈语言简净而意蕴深邈,既符合宋代禅诗“以景喻理”的传统,又自然流露禅修者对“本心自照”的体悟,无刻意说教,尽显禅宗“直指人心”的质朴本色。
图片
图片
5
图片
春 雨
熊禾〔元代〕
春来一月雨,米斗钱三千。
江空尽绝市,灶冷厨无烟。
我从莆城来,四望良凄然。
滨海皆食淡,逻卒相寻挻。
累累起夫役,庶局供熬煎。
玉食宁几何,千百俱并缘。
只今二月节,何暇及种田。
使臣询民瘼,当务固有先。
近仓有陈粟,庶解朝夕悬。
州县价一平,乡闾自然宽。
欲言事何限,何当息民肩。
熊禾此诗以“春雨”为线,直击元代民生困境。首联“春来一月雨,米斗钱三千”以数字对比凸显灾情之烈,雨久米贵,民生立危。中二联“江空尽绝市,灶冷厨无烟”描绘市场萧条、百姓断炊之景,真实如见。后半转写“累累起夫役”的徭役之苦与“近仓有陈粟”的赈灾之策,体现士人对民瘼的深切关怀。全诗语言质朴沉郁,既无矫饰之辞,又暗含对官府“平物价、宽民力”的期许,是元代南方灾荒诗的典型写照,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困境与士人的济世情怀。
图片
图片
6
图片
三月十八日
赵蕃〔宋代〕
巴陵一月雨不休,岂惟人病天亦愁。
蚕饥麦腐谷种坏,农夫田妇呼天求。
巴邑有客方倦游,杭湖欲归思具舟。
冥冥政尔羡归雁,拍拍安得从轻鸥。
远书数月绝不得,尔穷故与吾仿佛。
或云此雨只此域,又道淋淫遍江国。
夜来痛饮不知极,终日破床成兀兀。
感期风雨忆江东,诗就鸟栖窗纸黑。
赵蕃此诗以“巴陵一月雨不休”起笔,直写连月阴雨引发的民生危机。诗中“蚕饥麦腐谷种坏”三句,通过蚕、麦、谷三物的具体灾象,勾勒出农事凋敝、民生艰困的现实图景。诗人自述“倦游思归”之怀,又以“冥冥羡归雁”“拍拍从轻鸥”的意象,暗喻对自由归乡的渴望。尾联“夜来痛饮”“诗就鸟栖”则转写个人愁绪,将天灾之痛与思亲之切、归隐之思交织,语言质朴而情感沉郁。全诗既见宋人“以诗为史”的写实传统,又显士人于民生疾苦中流露的济世情怀与个人幽怨,真实可感,无矫饰之笔。
图片
图片
7
图片
老学庵北作假山既成即雨弥月不止
陆游〔宋代〕
古者封禅岁,乾封辄枯旱;
不言绝民食,徒欲晒日观。
我今作小山,才及仞有半,
下瀦数斗水,草木稍葱蒨。
蕞尔何足言,造物亦幽赞。
冥冥一月雨,阴翳迷昏旦。
芳草争抽萌,珍木亦擢干。
龟鱼出复没,鸟雀聚仍散。
彼天初何私,遗我耳目玩,
遂令闾巷间,日厌鹁鸪唤。
淖深樵苏绝,有米不能爨。
为小乃害大,未可以理断。
忧惧塞胸中,当食屡兴叹。
培塿固易平,荷锸媿吾懦。
陆游此诗以作假山后连月阴雨为引,暗喻自然异象与民生疾苦的关联。诗中“古者封禅岁”与“我今作小山”形成历史对照,既讽古之荒诞,又叹今之困境。中间八句描绘雨中生机:芳草抽芽、珍木拔节、龟鱼出没、鸟雀聚散,一派生机却暗藏危机。尾段笔锋陡转,直指“淖深樵苏绝,有米不能爨”的民生窘境,将个人雅趣与苍生疾苦并置,凸显士人“忧惧塞胸”的济世情怀。全诗熔写景、议论、抒情于一炉,语言质朴而意蕴深沉,既见宋诗“以文为诗”的理性思考,又显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之心,真实可感,无矫饰之笔。
图片
图片
8
图片
殳山隐居夏日
贝琼〔元代〕
病客从教懒出村,两山一月雨昏昏。
野花作雪都辞树,溪水如云忽到门。
无复元戎喧鼓吹,试从田父牧鸡豚。
来青处士时相过,犹是平原旧子孙。
贝琼此诗以“病客”视角写隐居夏日,融雨景、人事与隐逸情怀于一体。首联“两山一月雨昏昏”勾勒出连月阴雨的幽寂之境,暗喻隐者因病困居的慵懒心境。颔联“野花作雪”“溪水如云”以奇崛意象写雨中自然之变,既见生机又显苍茫。颈联转写人事:远离战鼓喧嚣,与田父共牧鸡豚,体现隐逸生活的质朴与安宁。尾联“来青处士”点出友人来访,暗喻文脉相续。全诗语言清丽而意蕴深长,既符合元代隐逸诗“避世而不忘世”的传统,又自然流露诗人对宁静生活的珍视与对人间温情的感怀,无矫饰之笔,尽显历史真实与人文温度。
图片
图片
9
图片
麦青青
潘伯脩〔元代〕
大麦青青三月中,东邻欲尽西邻空。
几人忍死待麦熟,麦方掉头摇晚风。
嗟来麦语汝,天已一月雨。
麦今不自保,况乃未秋先易主。
岂不闻二月卖新丝,麦苗典尽秋无期。
潘伯脩此诗以“麦青青”为眼,直击元代农人天灾下的生存困境。首联“东邻欲尽西邻空”写麦田青翠却无粮可食的荒诞现实;颔联“几人忍死待麦熟”以农人挣扎待收之态,暗喻希望与绝望交织的煎熬。后半以麦拟人,“天已一月雨”诉连月阴雨之苦,“未秋先易主”更揭露土地兼并之痛。尾句“二月卖新丝”典出元代“预卖”恶习,农民被迫典卖未熟作物,秋收无望。全诗语言质朴如话,却字字血泪,既见元代灾荒诗的写实传统,又深蕴对底层民众的悲悯情怀,堪称“以诗证史”的民生写照。
图片
图片
10
图片
久 雨
李时勉〔明代〕
一月雨淋漓,山云拂户低。
路岐泥没马,畎亩水平溪。
江上看涛涌,林间断鸟啼。
新居无覆瓦,终夜竟何栖。
李时勉此诗以“一月雨”为轴,铺陈连阴雨下的民生图景。首联“山云拂户低”暗喻天穹压顶,压抑感扑面而来;颔联“路岐泥没马”与“畎亩水平溪”双写交通断绝、农田被淹之状,直击雨灾对农耕与出行的双重打击。颈联“江涛涌”“鸟断啼”以动衬静,暗喻自然力量与人世困顿的交织。尾联“新居无覆瓦”直指住房危机,“终夜竟何栖”更将个人困境升华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全诗语言质朴如话,无矫饰之笔,既见明代灾异诗的写实传统,又显士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济世情怀,真实可感,历久弥新。
图片
备注:文章/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如有错误,欢迎指正,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推荐配资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