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科学史系 罗 政
《中国古代的剥头皮风俗及其他》一文,作者陈星灿,发文机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收录于期刊《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8-55,共8页。文章的摘要和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1982年,严文明先生发表了《涧沟的头盖杯和剥头皮风俗》一文,详细介绍了1957年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和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河北邯郸涧沟龙山文化灰坑发现的6例留有经过斧子砍砸和刀子割切痕迹的头盖骨,并且敏锐地将它们与古代历史上流行的头盖杯和剥头皮风俗联系起来,做了很好的阐发。1998年,该文收入严文明先生所著《史前考古论集》,配发了清晰的T39(6)B:3,T39(6)B:2,H13:7等三个头盖骨的五幅照片,使我们有可能详细地观察这些头盖骨上斧砍刀切的痕迹”。
“所以就目前欧亚大陆和美洲考古所见的剥头皮的实例看来,新旧大陆的标本差不多是一样的古老。欧亚大陆本身则以中国的考古发现为早,但是由于例子太少,与其说这种风俗是从某地起源传播至其他地区,还不如说它是在各地区单独起源更能令人信服图。从美洲的材料可知,剥头皮的目的大约有三种类型:一是认为剥头皮与宗教相关,剥下的头皮是供奉给超自然的神灵的。二是认为与鬼魂相关,头皮代表一个人的生命,因此剥下敌人 的头皮便是夺取了他的生命,而只有用敌人的头皮才能平息已经死去的 自己亲人的怨仇。三是为了显示猎皮者的勇敢和力量。无论如何,剥头皮风俗都是作为集团间的斗争的加剧而出现的,美洲的材料显示,这种集团 间的斗争,可以出现在采集一狩猎者中间,说明社会不平等的种子早在这个古老的时期就已经存在。中国的材料则发现在开始和已经阶级化、等级化的社会中,其社会文化意义以及它与中亚地区的类似发现的关系,我们现在还无法作出恰当的估价,但是,可以相信这样的发现在未来的考古发掘中还将出现, 我们对此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展开剩余16%清华大学科学史系 罗 政
发布于:四川省推荐配资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